一、研究方向
方向1:地下结构工程灾变机制与控制技术
方向2:岩土与地下结构动力响应
方向3:湿陷性黄土力学行为与工程地质
方向4: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
方向5:边坡工程稳定性与支护优化
方向6:生物岩土与能源岩土
二、团队核心成员
学术背景:同济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岩土与地下结构领域知名专家,曾任职于中铁七局集团机构。
研究方向:聚焦于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地下结构的灾变与控制研究,地裂缝环境下地下综合管廊(地铁隧道)结构灾变机理与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西安综合管廊(西安地铁)工程建设。
(二)骨干成员
1.王启耀 教授
学术背景:同济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研究方向:近断层场地地下工程强震响应及对策
学术背景:同济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从事非饱和黄土渗流及地质灾害生态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
3.罗丽娟 副教授
学术背景:长安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滑坡(边坡)工程治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4.孔德泉 副教授
学术背景:土木工程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国际生博导,美国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新疆巴州优秀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有关土木工程与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5.柴少波 副教授
学术背景: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裂隙岩体动力特性。
6.李培 讲师
学术背景: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博士后;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7.王瑞 讲师
学术背景:长安大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复杂环境下地下空间结构防灾减灾、轨道交通动力响应。
本团队针对复杂地质环境下地下结构存在的各类问题,团队聚焦核心研究领域,近年来团队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项目20余项,工程服务类项目50余项,近三年到账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围绕地裂缝场地地震效应及其对地下结构的动力灾变机理、穿越地裂缝隧道衬砌结构的变形破坏机理及模式、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地裂缝环境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岩土动力学响应等关键课题,团队开展了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
四、团队科研成果
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等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团队成员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1人次。
五、联系方式
电话:177825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