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方向
方向1:材料和结构强度理论
方向2: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及抗爆防护
方向3:钢管混凝土结构破坏机理与抗震对策
方向4:非饱和土力学与隧道支护设计
方向5:多场耦合、多学科协同仿真集成开发
方向6:工程安全与管理、智能建造与工程投资管理
二、团队核心成员
(一)团队负责人: 张常光 教授
学术背景:同济大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工程技术奖/长江学者评审专家,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第六届全国工科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课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二)骨干成员
1.袁春燕 副教授
学术背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研究方向:工程安全与管理、智能建造与工程投资管理等。
2.乔朋 副教授
学术背景:长安大学博士;研究方向:钢混组合结构桥梁,桥梁检测与监测。
3.孙珊珊 高级工程师
学术背景:长安大学博士,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博士后;研究方向:强度理论(岩土)、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及抗爆防护
4.党会学 副教授
学术背景:西北工业大学本硕博;研究方向:多场耦合、多学科协同仿真集成开发及二次开发、输电线路力学。
5.张冬芳 副教授
学术背景:长安大学博士,西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博士后;研究方向: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及强度理论。
6.朱倩 副教授
学术背景:长安大学工学博士,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博士后;研究方向:工程强度理论及应用、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结构抗震。
7.何俊 副教授
学术背景: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方向:FRP增强混凝土/钢结构。
8.王海龙 讲师
学术背景:西安交通大学力学博士;研究方向:力学-化学耦合机理研究。
在赵均海教授的指导下,本团队针对我国工程结构体系和工程材料的特点,进行结构工程与岩土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作,重点是材料和结构强度理论的研究,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抗震对策,冲击荷载下的材料与结构响应,岩土及隧道工程弹塑性分析等,已在材料和结构强度理论研究、古建筑结构性能研究、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破坏机理与抗震对策、非饱和土力学与隧道支护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四、团队科研成果
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陕西省重点研发科技项目等110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12部,编写行业标准4部,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参编教材5部。
四、联系方式
电话:029-82337238
邮箱:zcg1016@chd.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