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团队

发布者:郭曼发布时间:2025-09-17浏览次数:68

一、研究方向

  • 方向1:全寿命周期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 方向2:高性能绿色建材与新型结构体系研发

  • 方向3:装配式结构体系研发与智能建造

二、团队核心成员

(一)团队负责人:   吴涛  教授

学术背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美国Lehigh大学访问学者,结构抗震领域知名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领军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研究方向:聚焦于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结构抗震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二)骨干成员

1.叶艳霞 教授

学术背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意大利费德里克二世大学University Of Napoli(Federico II)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聚焦于钢筋混凝土和组合结构理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发、工程结构新材料研发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2.王博 教授

学术背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博士,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研究方向:聚焦于结构工程及抗震防灾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3.刘喜 副教授

学术背景:长安大学博士,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青海省“昆仑英才”青年拔尖人才(柔性引进)。

研究方向:聚焦于多尺度下轻骨料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新型混凝土结构体系研发与性能退化机理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4.雷拓 副教授

学术背景:同济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聚焦于工程结构抗震及减隔震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5.魏慧 副教授

学术背景:长安大学博士,陕西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陕西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研究方向:聚焦于新材料新结构体系受力性能与关键技术、混凝土结构尺寸效应作用机制与界限尺寸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6.傅博 副教授

学术背景:同济大学博士,Lehigh University联培博士,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入选者、“长安学者”青年学术骨干。

研究方向:聚焦于人工智能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数值积分算法开发及应用、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7.秦朝刚 副教授

学术背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研究方向:聚焦于高性能材料-结构、装配式结构和智能建造技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8.陈瑾 副教授

学术背景:同济大学博士,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研究方向:聚焦于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能量传递机制、结构数值算法研究、新型减隔振装置设计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9.庞蕾 讲师

学术背景:同济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聚焦于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耐久性能、新型混合配筋混凝土结构研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三、团队研究特色

本团队围绕“一带一路”“双碳目标”“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工程结构设计建造“安全、绿色、高效”的新发展要求,坚持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按照工程结构抗震从保障生命安全转变到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震后可快速恢复功能的发展趋势,开展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助力提升我国工程设计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开展高性能材料与新型高效结构体系的研发和推广,促进产业的进步和提升。相关研究将提升城市抗震防灾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促进土木工程领域减碳降耗,推动高水平现代化城市建设。有助于提高我国工程结构防灾减灾方面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土木工程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和科技服务能力。形成了框排架系列成套技术、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关键技术、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体系关键技术设计体系。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第四),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第一、第二)、省部级二等奖3项(第二、第五、第五)、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一、第二),研究成果在我国多个省份落地应用,在同行中形成卓越的学术影响力。

四、团队科研成果

发表高水平论文216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6项。授权发明专利6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团队成员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4人次。


五、联系方式

电话:13991322194

邮箱wutao@chd.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