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防灾与健康监测创新团队

发布者:郭曼发布时间:2025-09-17浏览次数:58

一、研究方向

  • 方向1:混凝土结构灾变机理及性能评估

  • 方向2:混凝土结构增韧补强技术

  • 方向3: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关键技术

  • 方向4:建筑结构减隔控制技术

  • 方向5:清洁能源应用关键技术

  • 方向6:新疆沙漠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方向7:工程用纤维增强混凝土关键理论

  • 方向8:工程结构智能监测技术

二、团队核心成员

(一)团队负责人:   邢国华  教授

学术背景:长安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88金宝搏bet官方登录 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荣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和陕西省土木建筑青年科技奖,担任陕西省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和新疆自治区建筑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智慧物业与设备设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土木建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常务理事等,任核心期刊《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编委、CSCD收录期刊《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研究服务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围绕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建筑工业化和双碳战略需求,长期从事大型复杂结构工程关键技术及灾变机理与全寿命设计理论研究,立足推进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全寿命设计和运维的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创新纽带,重点开展重大工程项目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

(二)骨干成员

1.马乾瑛 教授

学术背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抗震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结构震(振)动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新型减、隔震装置开发技术与实现;结构动力测试及智能监测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性能结构体系开发及安全风险管控研究

2.马恺泽 副教授

学术背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聚焦土木工程前沿交叉领域,重点开展结构智能防灾、与智能建造的创新研究。在结构智能防灾方面,致力于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灾害监测、自适应减震控制技术和韧性提升方法,构建全寿命周期的智能防灾体系。智能建造方向重点突数字孪生和BIM协同设计等关键技术,推动建造过程的数字化与自动化转型。

3.常召群 副教授

学术背景:长安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从事工程结构抗震及减震控制研究

4.苗鹏勇  副教授

学术背景:本硕博分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北海道大学。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智慧运维,利用光纤传感、大数据及多源信息融合分析处理技术,对桥梁结构的状进行评估和韧性维养研究。

三、团队研究特色

本团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研究领域涵盖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岩土工程、风工程等,团队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围绕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建筑工业化和双碳战略需求,长期从事大型复杂结构工程关键技术及灾变机理与全寿命设计理论研究,立足推进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全寿命设计和运维的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创新纽带,重点开展重大工程项目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目前已形成混凝土结构灾变机理及性能评估、混凝土结构增韧补强技术、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关键技术、建筑结构减隔震控制技术、清洁能源应用关键技术、新疆沙漠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工程用纤维增强混凝土关键理论、工程结构智能监测技术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解决了一系列行业共性难题。

四、团队科研成果

近五年,团队成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等重大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30余项,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项目2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12项、厅局级奖励15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4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50余项,编写规范10余部。作为一支陕西省高水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基础设施防灾与健康监测创新团队,多次受邀作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多个省份进行成果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带动了行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五、联系方式

电话:15202918140

邮箱czq199212@163.com



Baidu
map